作者: 孟欣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12-29 10:41
□记者 孟欣
今年以来,我市以解决群众身边和家门口的“小事”为切入点,办好“民生大事”,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学生、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连日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结合市教育局走访我市多所学校,了解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及教师招聘安置情况。
寄宿制学校建设日渐完善
在家门口能够就读一所基础设施完善、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是所有家长的期盼。12月26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首先来到牡丹区何楼办事处中心初级中学,该所学校是牡丹区众多新改扩建农村学校之一。
“我们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原有三座教学楼,最早的那栋教学楼建于20世纪90年代,楼体是预制板结构,结构不够牢固,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墙面有裂缝,墙皮有所脱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开始实施学校的改扩建工程。”该校校长郝朝强向记者介绍道,“你看那里,那是正在建设的1号教学楼,建筑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共16个教室,可容纳700名学生上课,计划春节后投入使用,届时,将极大缓解教学楼比较紧张的问题,有效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生态环境。”
而在1号教学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已经建成的楼房,据郝朝强介绍,这座楼房是该校今年刚建成的学生宿舍,“今年5月份,学生宿舍开始破土动工,现已经竣工,该学生宿舍共四层,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可容纳400人住宿,目前,水电已经接通,学生床铺也已经布置完毕,具备了学生的入住条件。”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从牡丹区教体局获悉,为进一步使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管理科学化、教学优质化,牡丹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按照“1+N”集团化办学模式将部分新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纳入城区优质教育集团管理,采取统一学校发展规划、统一教学工作安排、统一教育科学研究、统一教育质量评价等“六统一”管理模式。目前,区第二十一中学等6个城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均成立了多个农村校区,集团化办学覆盖率为46%,学生覆盖率达52.7%,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23年,全市进一步加快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共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餐厅、宿舍30处,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其中实施宿舍类项目9个,新增床位5800个;实施餐厅类项目21个,新增餐位1万余个,保障乡镇寄宿制学校能够提供基本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吸附能力,满足了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如成武县南鲁集镇实验小学,自实施寄宿制以来,引起学生大量回流,招生量显著增长。2023年,该校在校生增加至500人,比上年增加近400人,寄宿制满足了农村在外务工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需求,极大提高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和优化改善乡村办学条件规划,提升寄宿制学校餐厅、宿舍、饮水、洗浴等条件,强化乡镇驻地学校保障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
引领青年教师队伍健康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2023年度,菏泽全年计划招聘教师3000名。4月18日,2023年度全市教师招聘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安排部署2023年度教师招聘工作,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就教师公开招聘有关内容进行商讨,明确了招聘基本条件和报名考试时间,要求各县区严格落实考试、考务制度,在确保招聘工作严密、规范、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加快招聘进度,圆满完成教师招聘任务。
截止到目前,2023年实际招聘教师3130名,其中高层次人才引进646名,公开招聘2148名,安置公费师范生336名,完成全年招聘计划。
而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农村从教,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我市各县区还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规划编制、土地征用、勘察设计工作,启动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如牡丹区累计投资1.1亿元,建设教师周转宿舍楼14座,解决了1200余名乡村教师居住问题,实现了全区各乡镇教师周转宿舍全覆盖。同时制定《牡丹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管理办法》,每年对居住教师情况进行公开公示,确保房屋的“公益性”和“周转性”。
在最新建成的牡丹区沙土镇教师周转宿舍,记者看到每套房都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布局,空调、热水器、抽油烟机一应俱全。这既方便了教师们的生活,也有利于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俨然成为教师们的第二个家,让乡村教师来得了、留得下、住得好,从而实现安居乐教。“周转宿舍就是我们的‘暖心房’,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为我们带来很多方便,让我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在农村工作。”来自枣庄市的沙土镇新兴中学教师吕作飞说。
下一步,我市教育系统将持续加大农村教育发展调研力度,聚焦农村学校薄弱环节,集中财力人力解决突出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继续向乡镇学校、资金困难学校倾斜,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实现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跨越发展。